創業板注冊制企業下周上市交易 券商業務全面受益
下周一,創業板注冊制首批企業將上市交易,這意味著創業板注冊制正式進入到二級市場交易環節,經受市場檢驗。由于創業板注冊制在企業上市標準、交易規則等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,對于券商來說,投行業務、經紀業務、兩融等配套業務均享受到明顯的利好,全年業績有望增厚,提升估值水平。
創業板注冊制四大變化
深圳交易所宣布計劃于8月24日組織創業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。屆時,創業板股票日漲跌幅限制將從目前的10%調整為20%,新股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限制。
將創業板注冊制和目前正在實行的審核制對比發現:
首先,最新的注冊制提供了三套上市標準,條件降低且多元化:1)第一套要求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,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;2)第二套要求上市后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,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;3)第三套要求上市后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50億元,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。截至8月16日,當前共有384家企業按照注冊制新標準申報了創業板IPO,其中380家選擇了標準1,另有4家選擇了市值要求的標準2。
其次,注冊制是以信息披露為中心,其審核流程節奏明確,包括首次反饋必須在受理的15個交易日之內,最長中止審核的時間必須控制在兩個月以內,因此對整個項目的落地會有更好的時間判斷。
第三,發行市盈率放開。在原來審核制下,發行市盈率基本穩定在23倍,在現在的注冊制下,采用機構投資者累計標價詢價的制度,定價更加市場化。
第四,再融資規則寬松。創業板注冊制新規下,向特定對象再融資時可以不走發審會流程,小額簡易快速融資的發行額度上限也由5000萬元上調至3億元。
根據中泰證券(行情600918,診股)測算,上市條件降低且多元化使得符合條件的企業數量大量增加,以及發行市盈率的放開將提高IPO的融資規模。
項目儲備帶來承銷收益
截至2020年8月14日,創業板注冊制下已有18家首發公司完成新股發行,合計募資201億元。承銷保薦費12.7億,平均承銷保薦費率6.3%。
主承銷商方面,首批18家公司中,中信建投(行情601066,診股)、中金公司和國金證券(行情600109,診股)擔任主承銷商的分別有3家、2家和2家,海通證券(行情600837,診股)、國泰君安(行情601211,診股)、華泰聯合等均是1家,分布較為均衡。
根據交易所披露的數據,截至8月14日,共有364家企業申報創業板注冊制,其中,中信證券(行情600030,診股)(29家)、中信建投(27家)、民生證券(24家)、國信證券(行情002736,診股)(22家)、華泰聯合證券(18家)、國金證券(18家)的項目儲備靠前。
目前已經過會(含注冊)項目數49家,中信建投5單居首位,中金公司、國金證券和海通證券均為4單過會項目,并列行業第二,已經過會項目預計將于近期發行上市,短期內將為券商帶來確定性業績釋放。
券商四大業務將受益
注冊制下創業板另一大變化來自于交易制度,即上市前五個交易日不設置漲跌幅的限制,五個交易日之后漲跌幅的限制范圍從10%放寬到20%,這項交易規則的變化可能對應著短期換手率的增加。根據中泰證券測算,在較為謹慎的假設下預計投行、經紀業務合計貢獻2020年營業收入146億元,相較于2019年行業全年營收的增厚幅度是4%。
新上市公司在首個交易日起可作為兩融標的,推出轉融通市場化約定申報方式,戰略投資者配售股票納入可出借范圍。截至2020年8月13日,滬深兩市的兩融余額為1.46萬億元,其中,融券余額為621億元,較2019年底提升超過483億元。天風證券(行情601162,診股)認為未來滬深兩市的融券業務將成為券商信用業務的增長點,預計年內有望突破1000億元。
開源證券指出,創業板注冊制開鑼在即,存量股票漲跌幅上限放寬至20%,IPO加速發行,券商經紀、兩融、投行和直投業務將全面受益,預計全年業績增速的中樞有望抬升。宏觀流動性相對充裕,政策利好延續,維持行業“看好”評級。
